专题专栏

人物专栏

【九三】覃川杰:做长江鱼类资源的“守护者”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22-05-30

黑框眼镜、皮肤黝黑、手指粗糙、满头黑发中几根头发调皮卷翘,长年在田间地头作业留下的印记深深烙在了覃川杰身上。这样的形象似乎与人们心中大学教授的身份不相符。

在浩浩江河中、稻田里,覃川杰一次又一次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专业的技术,培育珍稀鱼类、治疗罕见鱼病,为农民增收致富、振兴“川鱼”和鱼类保护默默奉献着。

十二年俯身坚守 尽其所能守护“沱江生态”

覃川杰说:“奋斗在一线,才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本职,才能出真知”。十二年如一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他,俯身田间地头、江河溪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如今的他,戴着黑框眼镜、身着朴素、皮肤黝黑、手指粗糙、话语不多。

他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用尽自身所学,积极参与长江上游鱼类资源养护工作,协助地方摸清鱼类资源家底,客观做好非法捕捞鉴定服务。

2021年,他和同事协助省水产局开展“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负责自贡、内江两市辖区内2000余家养殖主体资料的录入培训和复核检查。历时100余天,他已记不得走了多少公里路,被河岸边密密麻麻蚊虫叮了多少个包,身上的衣衫被汗水浸湿了多少回,才协助四川省水产局完成了沱江干流鱼类资源摸底调查工作,基本掌握沱江干流冬季鱼类资源状态。而这样的工作,他还要坚持至少九年。

他以省重点实验室科技活动周为契机,在全市广泛开展“十年禁渔、人人参与”公益科普活动,展示长江上游保护鱼类、禁用渔具等;为内江、宜宾、乐山等地公益性地开展渔获物、禁用渔具的鉴定服务工作,鉴定物件超过100余件。

他还热心协助十余家水电企业开展小水电站水生生物影响评价及补救措施专题报告,客观评价了涉水工程的必要性,提供了合理补救措施,为水生态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万里奔走帮带 以专业推动“川鱼振兴”

内江是全省特种水产养殖重点市,而水产养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抓手。作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同心·内江师范学院专家服务团”团长,他带领团队,走乡、进山、下水、入企、访户,十几年行程上万里,开展鱼类生物多样性、鱼类资源利用、鱼类精准营养与绿色饲料的研究及技术推广,与水产企业及广大养殖户一起致力于“川鱼振兴”。

作为一名九三社员,覃川杰时刻不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他协助“省级现代水产种业园区”开展20个黄颡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优良性状群体的筛选,协助企业构建优质黄颡鱼亲本库,测试和评价园区内加州鲈、斑点叉尾鮰等名优川鱼品种的种质性状、药物残留等。多年来,覃川杰及团队深入内江、眉山、宜宾、自贡、乐山等地的养殖一线,掌握养殖渔情,实地为养殖户开展名优鱼类的现场鱼病诊断和水质监测,制定适宜的病害防治和养殖方案,开展亲本病原监测和苗种病害检测累计达到1000余样、抗生素药敏分析50余次,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逾千万。正是因为责任心和专业性,他已经和十几家企业负责人成为了朋友。

覃川杰积极走进水产养殖上游企业,帮助指导企业申报省、市科技项目5项,争取研发资金、创新基金500余万。主动参与涉农水产专业人员培训,累计授课和实训达到50余场次,培训水产一线从业人员1000余人次,主题涉及“水域滩涂规划”“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养殖规划”“病害防治”等,大大提升了水产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数百人桃李芬芳 助农业科研后继有人

在很多人看来,农业科研很枯燥,农学专业缺乏吸引力。十二年来,覃川杰带着工作责任与初心情怀,用他特有的坚持与投入,在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带动了上百名学生一起来传承和探索,致力于科研,走进基层,送上技术,服务地方发展。

“水产养殖是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领域。”覃川杰认为学校的课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除了获取目前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他们还需要实实在在融入生产生活中。

为了加快孩子们的成长,近年来,覃川杰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开办企业讲坛、聘任企业兼职教师等方式让在校学生结识行业精英、技术骨干,并邀请他们到校讲解水产专业新技术、新知识;为诸多学子联系校外“师傅”,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在校外兼职教师的指导下锻炼成长,提高他们对水产行业的认识,增强其将理论与技术运用于生产的实践能力。

“水产养殖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工作环境在农村,工作过程很辛苦,毕业后就职于本专业的学生很少。”覃川杰分析道。为此,多年来,他积极带着学生走进企业了解水产养殖的现状,分享水产养殖的职业前景,帮助他们在水产养殖这条路上越走越好。截至目前,他已邀请30多家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多次进入到课堂,为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学子讲解专业技术、分享职业前景、创造就业机会。